這幾天一直看到一篇關於不該給孩子看電視的討論文章(http://dearmababy.com/article/738-1)文章內容很驚悚,是關於看電視是如何殘害兒童心靈的論述,以及很多不完整的引述實驗,去證明電視會讓孩子死在起跑點。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在臉書上的一個教養作家PO出來的,因為"不讓孩子看電視"是顯學,所以其實在風頭上,我預期應該下面都該是讚美及歌詠的回復,沒想到,出現了一些反對的異議,主要是說他小時候也是看電視長大,後來念書也沒比人家差,拿到碩士學位以及一個不錯的工作,因此他不認為應該完全的禁止孩子看電視,重點應該放在電視內容及爸媽陪伴上。立論完整,拿自己當實驗體,也很說服我,於是我很好奇接下來那位作家會怎麼回答。就像一般被挑戰了權威,但是沒有辦法回嘴的長輩一樣,她的回答讓我感到失望,但是卻也不意外...。
"那麼樓上兩位如果不看電視,可能「成就」更大"
是這樣嗎?? 電視會完全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電視會讓孩子沒耐心學習??電視是孩子發展的萬惡元凶,千萬不要讓孩子接觸??
說真的,電視都出來多久了,其實,看電視跟不看電視對孩子的影響,看看我們就知道了,因為我們根本就是個已驗收的實驗體。誰人小時候不愛看電視,女生看美少女戰士,男生有無敵鐵金剛,更別說跟著阿媽一起追的史艷文,以及現在還在流行的小叮噹.小時候也是一堆大人說不要看電視,你看看人家誰誰誰都沒看電視,可是奇怪的是,長大後,我發現我周遭一堆人從小也是看電視,看小說,看漫畫,打電動的,也沒有多沒魯蛇呀.從小就是資優生的小港,本身就是個從小很愛看電視的小鬼,不只愛看電視,還很會打電動...。而他也是不正常的進去了港大,然後拿獎學金出國念書,27歲拿了個博士回來,現在在竹科競競業業的開發晶片。我跟他分享這些文章的時候,他還用一種你是不是想太多了的眼神看著我.周遭有這麼多有看電視卻沒有死在起跑點的”倖存者“,這讓我認真的懷疑是不是真的不可以讓孩子看電視。
電視真的這麼可怕??是電視可怕,還是想要做個完美的爸媽可怕??
說真的,我贊成在孩子還小,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時候,盡量不要讓他們接觸電視及手機等等的電子產品,不只是生理健康因素,還有心理因素。三四歲之前的孩子,忙著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跟語言發展都來不及了,我們再讓他迷上卡通,然後強迫他們不能看太久,要他們自制,這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
但是,孩子也漸漸長大了,可以溝通了,為什麼不能慢慢適度的開放孩子接觸這個他們以後一定會碰到的東西呢??
已經三歲的吻仔目前可以偶爾短暫的看個我們幫她挑選的電視,像是一起看discovery裡的動物,或是像papa pig等英文卡通。是的,我們沒有給他看中文的卡通,其實是我們想透過卡通,讓她知道英文是有趣的,學英文就可以看懂很多很有趣的東西,同時間也藉由英語卡通讓她從小就習慣英文的正確發音。大家都說,學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進去那個環境,耳濡目染自然就會了。但是我們沒這麼大資本,英文卡通就是我們為了誘惑吻仔學習的餌了。目前結果還不錯,吻仔不覺得英文是痛苦的,相反的她覺得很有趣,學習意願很強烈。甚至她的發音,像是R,L,th以及尾音k,t等,準確的讓我都嚇一跳,小港甚至說,吻仔的發音比我好太多了。英文卡通帶給吻仔我所沒辦法給予的東西,我承認我沒辦法給吻仔強烈的慾望去學英文,就連發音,很多時候,R跟L的發音我真的沒辦法清楚的分辨出來,更別說好好的發音了...。而有趣的是,開放了看電視的吻仔,也沒有因為這樣減低了她的想像力,她一樣會優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拿著想像中的道具進行角色扮演,或是拿著粉筆自顧自的在黑板上畫圖講故事。(不過吃飯還是不能配電視,因為吃飯時間是共處聊天的時候,大人也不可以玩手機...=A=)
電視似乎並不是這麼的萬惡不赦。
我和小港為此認真的討論了一番,最後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最可怕的,其實是孩子沒有自制力,而不是電視。
電視可以看,但是沒辦法克制自己一直看電視,或是會因為只看電視而不想進行其他的活動,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基本上,電視根本就不是重點,少了電視,還有電動;少了電動,還有漫畫;少了漫畫,還有小說...,這世界會讓人著迷的東西太多了,電視算甚麼。因此,只有讓孩子學會自制,才是最好的方法。就算長大,面對更多的誘惑,擁有自制力,才可以知道自己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為自己負責。在1970年的時候,美國史丹佛大學進行了一個棉花糖實驗也證明了我們的論點。一位名為沃爾特.米歇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募集了643名四歲兒童進行了一場實驗。米歇爾告訴每位孩子他得離開房間十五分鐘,如果他回來時棉花糖還在桌上,他會再給這個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然而若孩子們吃了棉花糖,實驗就此結束,孩子們也拿不到多一塊棉花糖!其中,只有1/3的孩子忍住了15分鐘,獲得了第二個棉花糖。14年後,研究人員追蹤這一批已經長大的孩童,發現那1/3忍住沒吃糖的孩童,不僅社交表現較佳,連學測成績平均都高於其他的孩童們213分。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理論,(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9/05/18/dont-2),證明了自制力才是最關鍵的元素之一。
這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認識的那些強者,以前打電動打得嚇嚇叫,漫畫看得比誰都多,電視節目也不缺席,但是他們的表現總是在大家之上。因為一天有24小時,扣掉睡覺、吃飯、上課,其實還有很多的時間。而他們有效率的安排她們的娛樂以及"工作"之間的時間分配,讓他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也同時可以吸收到從多元管道過來的資訊,這些豐富的資訊,打開了她們的眼界,也豐富了她們的生命。所以,培養孩子自制力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但是我們不相信自制力是沒辦法靠著一昧的禁止而培養出來的。以前我爹很愛因為健康因素禁止我們小孩很多事情,像是不可以吃蚵、不可以吃油炸的食物、不可以喝可樂、不可以吃冰的東西、不可以吃內臟類的食物...等,結果等到一到大學,一擺脫我爹的掌控,我就有如脫韁野馬呀,像是臭豆腐,蚵仔煎,鹽酥雞,冰涼的可樂,QQ軟嫩入味的牛肚或是大腸等,只要是曾經被禁止的,都是我的最愛。說甚麼以前沒有習慣吃就不會吃,這種鳥話都是騙人的。而且,說真的,我們這麼懶的爹娘,要一直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也不是我們的專長。
我承認自己在某方面有強迫症,像是一定要餵母乳、副食品一定要自己做、一歲前不加鹽巴、三歲前不吃巧克力、吃飯不可以配電視...之類的,不過,我真的覺得還沒成熟前的孩子就像風箏一樣,需要指引。一開始不可能完全放手,風箏需要要慢慢的鬆手,她才會飛得高,太早放手或是一昧的拉緊,都只能低空徘徊,還有可能提前墜地。而且最慘的是,每個風箏的個性都不一樣,我還在學習掌握雙子吻仔風箏的特性,都還沒搞定她的使用說明手冊,另外手邊獅子米阿夫風箏就在蠢蠢欲動了。當媽媽真的是條不歸路呀.....="=
PS:我還是沒辦法讓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除了對眼睛不好外,手機的可移動性跟便利性,根本就是挑戰自制力的大魔王.不過有些人也覺得會用手機玩遊戲很厲害,或是手機也是個方便的教學工具,或許這些論點也是對的,現在還在小學的智慧型手機世代,還沒有辦法提供結論給我們.在沒結論的情況,我還是覺得看電視可以,玩手機....就等他們成熟點再說吧.....="=